企业信息
第8年
- 入驻时间: 2008-03-10
- 联系人:王
- 电话:13910523466
-
联系时,请说明易展网看到的
- Email:wangweiwangcn@yahoo.com.cn
- 联系人 : 王先生
- 联系电话 : 18612115677
- 传真 : 01064187820
- 移动电话 : 18612115677
- 地址 : 北京市朝阳区五里桥二街南9号楼1423室
- Email : honeywell168@163.com
- 公司网址 : www.honeywell-lk.com
- QQ : 714117365
文章详情
楼宇自控的中国发展之路
日期:2025-05-19 05:17
浏览次数:1306
摘要:
楼宇自控的中国发展之路
1. 前言: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中,随着一栋栋大楼的崛起,智能化系统随之进入中国的建筑领域;到九十年代中期,各大沿海城市及内陆发达城市大兴土木,使得建筑智能化系统得以快速发展,造就了一个庞大的智能化产业,产值从早年的十亿级迅速提升到当今的千亿级,智能化系统也从早年的电视监控,楼宇自控,防盗报警等很少的子系统发展到当今的十六、七个子系统。楼宇自控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子系统,在这二十年多年中从不认知到应用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细述发展之前,先阐述楼宇自控的概念和作用:
1.1楼宇自控的概念
楼宇自控主要对建筑物内部的供水、变配电系统进行监控、测量,以保证大楼水电的正常供应,并通过对空调、送排风、照明等系统的综合控制达到节约能源、减轻管理人员劳动强度的效果。系统以中央处理计算机为中心,对建筑物内部的设备进行实时控制与管理,能够随时按需调整建筑物内部的温度、湿度、照明强度和空气清新度,达到节约能源与人工成本的效果,从而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1.2楼宇自控的主要作用:
(1)规避风险;
(2)节约能源;
(3)减轻劳动强度;
(4)提高管理水平
2.楼宇自控中国历史回顾
众所周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末;楼宇自控主要用于一些**的、大型办公和公共建筑。产品也主要局限在江森自控、霍尼韦尔、希比、兰吉尔、爱德华、西门子等进口品牌。造价高居不下,每点达1500-2000元左右,以北京九十年代中后期建设的部分**建筑为例:一般7-10万平方米的商业办公综合建筑,智能化造价达3千万-3千5百万,其中楼宇自控造价约占其中的25%-35%。
那么,用户耗费巨资建造的楼宇自控使用情况如何呢?据数据记载,相关单位曾对北京地区160幢商业智能化大厦做过调研发现,有25%的大厦有令人满意的楼宇自控系统,但是有30%大厦的系统运行不正常,还有45%的系统处于未完全达到用户期望的状态。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态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乏相关规范:在上世纪,国际国内均缺乏楼宇自控方面的标准和规范文件,因此在设计和施工时无据可依,监理、质检部门也无法有效监督和验收,一旦厂商或施工单位不作为或随意施工就会造成隐患和功能缺失。
(2)服务不到位:由于楼宇自控不同于其他的智能化系统,技术含量较高,从设计、产品供应、施工、调试存在大量的服务工作。这些服务大多依赖于产品商或代理商,因此,部分楼宇自控由于服务未到位而导致系统功能不达标,甚至不能使用。
(3)其他:使用单位管理水平不高;产品商的备品备件问题得不到良好解决等均是是困扰楼宇自控运行好坏的一个因素。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与变革,楼宇自控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大有改观,取得了惊人的进步。
3. 中国楼宇自控发展现状
3.1现状分析
(1)规范标准在完善:如已出台的《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建筑及住宅小区智能化工程检测验收规范》(DB11/146-2002)等均有关于楼宇自控方面的设计,施工验收要求。2009年由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组织的楼宇自控标准已正式启动,其中将包含产品(含配套产品)技术规范,设计施工验收规范等。标准出台后将使楼宇自控产品生产,设计施工验收均有据可依,可极大程度上规范楼宇自控市场。
(2)民族品牌产品的介入:由于进口品牌存在系统造价高,服务成本高等不可避免的情况,使得如上海格瑞特等一批民族品牌企业推出了更经济实用的中小规模公共建筑、住宅建筑的楼宇自控系统。民族品牌产品不仅大量汲取了国外楼控系统的突出特点与先进技术的营养,更将国内建筑及管理等方面的特点融于一身,用更低的造价,高效的服务来征服市场。
(3)应用的逐渐普及:由于用户对楼宇自控系统的认识加深,加上国产品牌使系统造价大幅下降,楼宇自控的应用越来越普及。这主要体现在应用范围和应用区域二个方面。目前,上海地区有20%-30%的住宅建筑已应用了楼宇自控系统,主要用于给排水系统,送排风系统及电梯系统的监测和控制;青岛市大于一定规模的办公和公共建筑100%建设楼宇自控系统;《2009-2012年中国楼宇自控系统市场现状分析与前景预测》中所述2008年中国楼宇自控市场达到317亿是2004年的2倍。
3.2楼宇自控行业三大特征:
(1)垄断局面改观:三***垄断局面已逐步瓦解,不仅有更多的二,三线进口品牌的产品进入中国,同时国产品牌产品以其价格优势,服务优势占据了半壁江山。
(2)项目成功率提高:随着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完善,楼宇自控的实施成功率逐步提高。
(3)应用更广泛:不仅公共建筑普遍应用楼宇自控,住宅建筑也广泛应用了楼宇自控;不仅沿海发达城市广泛应用楼宇自控,中西部城市也在加速扩大应用格局。
4.中外楼宇自控技术比较
楼宇自控系统通常由上位计算机管理软件、网络设备、DDC设备组成,并对受控设备实行监测和控制及智能化管理。其中DDC控制器是直接完成数据采样和执行各种功能操作的主要设备,因此其所采用的微处理器技术和通讯技术是保证系统先进性和可靠性的重要基础。
在进口品牌中,因历史较长,大部分微处理器采用了8位或16位CPU,部分新品采用32位CPU技术,通讯技术以BACNET、LONWORKS为主。
在国产品牌中,楼宇自控作为一个新型产品,因此普遍采用较先进的技术,如GREAT-HBA5某系列产品采用了更先进的32位ARM内核CPU,通讯技术则采用楼宇自控产品常用的LONWORKS技术。
由此可见,国产楼宇自控品牌在技术上已可和进口产品一比高低。
5.楼宇自控未来
5.1 楼宇自控在中国的未来:
2009-2012年国内每年仍有4-5亿平方的住宅建筑开工,还有数亿平方的公共建筑及工业厂房建筑开工。随着用户对建筑设备管理的节能要求和管理理念提高及中国建筑发展的刚性需求,楼宇自控在中国市场的应用必然更加广泛。
5.2民族品牌的未来
在当前市场占有率上,进口楼控产品暂居主导地位;民族品牌主要游离在中小规模的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这个层面。主要原因还是民族品牌发展历史短,品牌知名度和用户信任度不够。但值得高兴的是:国内一些主要民族品牌,看到了市场前景,也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经过多年的苦炼内功,在提高产品的同时也在加强品牌建设,加强对用户交付的每个项目的管理,以建立用户信任度,并且初建成效,从2009年8月千家排名前十位来看,民族品牌已占到40%,而从用户口碑来看民族品牌更胜一筹。
2009年8月楼宇自控行业品牌指数排名总表(前十位)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中,随着一栋栋大楼的崛起,智能化系统随之进入中国的建筑领域;到九十年代中期,各大沿海城市及内陆发达城市大兴土木,使得建筑智能化系统得以快速发展,造就了一个庞大的智能化产业,产值从早年的十亿级迅速提升到当今的千亿级,智能化系统也从早年的电视监控,楼宇自控,防盗报警等很少的子系统发展到当今的十六、七个子系统。楼宇自控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子系统,在这二十年多年中从不认知到应用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细述发展之前,先阐述楼宇自控的概念和作用:
1.1楼宇自控的概念
楼宇自控主要对建筑物内部的供水、变配电系统进行监控、测量,以保证大楼水电的正常供应,并通过对空调、送排风、照明等系统的综合控制达到节约能源、减轻管理人员劳动强度的效果。系统以中央处理计算机为中心,对建筑物内部的设备进行实时控制与管理,能够随时按需调整建筑物内部的温度、湿度、照明强度和空气清新度,达到节约能源与人工成本的效果,从而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1.2楼宇自控的主要作用:
(1)规避风险;
(2)节约能源;
(3)减轻劳动强度;
(4)提高管理水平
2.楼宇自控中国历史回顾
众所周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末;楼宇自控主要用于一些**的、大型办公和公共建筑。产品也主要局限在江森自控、霍尼韦尔、希比、兰吉尔、爱德华、西门子等进口品牌。造价高居不下,每点达1500-2000元左右,以北京九十年代中后期建设的部分**建筑为例:一般7-10万平方米的商业办公综合建筑,智能化造价达3千万-3千5百万,其中楼宇自控造价约占其中的25%-35%。
那么,用户耗费巨资建造的楼宇自控使用情况如何呢?据数据记载,相关单位曾对北京地区160幢商业智能化大厦做过调研发现,有25%的大厦有令人满意的楼宇自控系统,但是有30%大厦的系统运行不正常,还有45%的系统处于未完全达到用户期望的状态。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态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乏相关规范:在上世纪,国际国内均缺乏楼宇自控方面的标准和规范文件,因此在设计和施工时无据可依,监理、质检部门也无法有效监督和验收,一旦厂商或施工单位不作为或随意施工就会造成隐患和功能缺失。
(2)服务不到位:由于楼宇自控不同于其他的智能化系统,技术含量较高,从设计、产品供应、施工、调试存在大量的服务工作。这些服务大多依赖于产品商或代理商,因此,部分楼宇自控由于服务未到位而导致系统功能不达标,甚至不能使用。
(3)其他:使用单位管理水平不高;产品商的备品备件问题得不到良好解决等均是是困扰楼宇自控运行好坏的一个因素。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与变革,楼宇自控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大有改观,取得了惊人的进步。
3. 中国楼宇自控发展现状
3.1现状分析
(1)规范标准在完善:如已出台的《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建筑及住宅小区智能化工程检测验收规范》(DB11/146-2002)等均有关于楼宇自控方面的设计,施工验收要求。2009年由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组织的楼宇自控标准已正式启动,其中将包含产品(含配套产品)技术规范,设计施工验收规范等。标准出台后将使楼宇自控产品生产,设计施工验收均有据可依,可极大程度上规范楼宇自控市场。
(2)民族品牌产品的介入:由于进口品牌存在系统造价高,服务成本高等不可避免的情况,使得如上海格瑞特等一批民族品牌企业推出了更经济实用的中小规模公共建筑、住宅建筑的楼宇自控系统。民族品牌产品不仅大量汲取了国外楼控系统的突出特点与先进技术的营养,更将国内建筑及管理等方面的特点融于一身,用更低的造价,高效的服务来征服市场。
(3)应用的逐渐普及:由于用户对楼宇自控系统的认识加深,加上国产品牌使系统造价大幅下降,楼宇自控的应用越来越普及。这主要体现在应用范围和应用区域二个方面。目前,上海地区有20%-30%的住宅建筑已应用了楼宇自控系统,主要用于给排水系统,送排风系统及电梯系统的监测和控制;青岛市大于一定规模的办公和公共建筑100%建设楼宇自控系统;《2009-2012年中国楼宇自控系统市场现状分析与前景预测》中所述2008年中国楼宇自控市场达到317亿是2004年的2倍。
3.2楼宇自控行业三大特征:
(1)垄断局面改观:三***垄断局面已逐步瓦解,不仅有更多的二,三线进口品牌的产品进入中国,同时国产品牌产品以其价格优势,服务优势占据了半壁江山。
(2)项目成功率提高:随着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完善,楼宇自控的实施成功率逐步提高。
(3)应用更广泛:不仅公共建筑普遍应用楼宇自控,住宅建筑也广泛应用了楼宇自控;不仅沿海发达城市广泛应用楼宇自控,中西部城市也在加速扩大应用格局。
4.中外楼宇自控技术比较
楼宇自控系统通常由上位计算机管理软件、网络设备、DDC设备组成,并对受控设备实行监测和控制及智能化管理。其中DDC控制器是直接完成数据采样和执行各种功能操作的主要设备,因此其所采用的微处理器技术和通讯技术是保证系统先进性和可靠性的重要基础。
在进口品牌中,因历史较长,大部分微处理器采用了8位或16位CPU,部分新品采用32位CPU技术,通讯技术以BACNET、LONWORKS为主。
在国产品牌中,楼宇自控作为一个新型产品,因此普遍采用较先进的技术,如GREAT-HBA5某系列产品采用了更先进的32位ARM内核CPU,通讯技术则采用楼宇自控产品常用的LONWORKS技术。
由此可见,国产楼宇自控品牌在技术上已可和进口产品一比高低。
5.楼宇自控未来
5.1 楼宇自控在中国的未来:
2009-2012年国内每年仍有4-5亿平方的住宅建筑开工,还有数亿平方的公共建筑及工业厂房建筑开工。随着用户对建筑设备管理的节能要求和管理理念提高及中国建筑发展的刚性需求,楼宇自控在中国市场的应用必然更加广泛。
5.2民族品牌的未来
在当前市场占有率上,进口楼控产品暂居主导地位;民族品牌主要游离在中小规模的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这个层面。主要原因还是民族品牌发展历史短,品牌知名度和用户信任度不够。但值得高兴的是:国内一些主要民族品牌,看到了市场前景,也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经过多年的苦炼内功,在提高产品的同时也在加强品牌建设,加强对用户交付的每个项目的管理,以建立用户信任度,并且初建成效,从2009年8月千家排名前十位来看,民族品牌已占到40%,而从用户口碑来看民族品牌更胜一筹。
2009年8月楼宇自控行业品牌指数排名总表(前十位)
厂商 | 排名 | 总分 | 识别 | 实力 | 活跃 | 口碑 |
霍尼韦尔 | 1 | 948 | 430 | 325 | 122 | 71 |
西门子 | 2 | 907 | 426 | 270 | 198 | 13 |
江森自控 | 3 | 899 | 380 | 300 | 175 | 44 |
施耐德电气TAC | 4 | 866 | 414 | 248 | 180 | 24 |
浙江中控电子 | 5 | 861 | 329 | 243 | 181 | 108 |
加拿大Delta | 6 | 812 | 274 | 243 | 161 | 134 |
同方泰德国际Techcon | 7 | 747 | 358 | 206 | 52 | 131 |
海湾 | 8 | 624 | 360 | 248 | 15 | 1 |
美国亚司艾 | 9 | 579 | 283 | 146 | 126 | 24 |
上海格瑞特 | 10 | 557 | 212 | 74 | 163 | 108 |
6.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楼宇自控的发展正向二个方向前进:
(1)产品方面:从进口品牌一枝独秀发展到进口、合资、国产品牌百花齐放。
(2)用户方面:从**大型公共建筑群体发展到中小规模公共建筑、住宅建筑群体。
由此可见,中国的建筑智能化市场前景是非常有潜力的,无论民族品牌,进口品牌正在各显神通,努力开拓,不断为社会,为用户,为企业创造和谐共赢。